什麼是月經週期?
月經週期是指二次月經間的相隔時間,雖然各家的說法略有不同,但大體而言,月經週期最短不少於二十一天,最長不得超過三十五天;多數人都在二十八天到三十天之間;有時可能因為環境變化、壓力較大等因素而提前或延後,只要不提前或延後七天以上都算正常。如果月經週期多於三十五天,譬如每二個月來一次,甚至是三個月、一年來一次,只要身體沒有任何異樣,這種「併月」、「季經(居經)」或「避年」都屬於正常現象。
荷爾蒙影響形成月經週期
卵巢分泌的女性荷爾蒙與經期息息相關,而控制荷爾蒙的分泌量或分泌時機則是由大腦邊緣的下視丘傳達,送至下方的腦下垂體,腦下垂體受到刺激後,便會分泌濾泡刺激荷爾蒙(卵胞刺激荷爾蒙)和黃體生成激素,卵巢一接收到這兩種荷爾蒙,就會開始分泌女性荷爾蒙。下視丘再依據血液中女性荷爾蒙的量進行指令的變換,如果濾泡荷爾蒙減少,就命令腦下垂體分泌濾泡刺激荷爾蒙,反之,當此足量,就會分泌黃體生成激素。
月經週期完整的各個時期
女性自從出生之後,卵巢一直處於沉睡狀態,直至青春期受到下視丘分泌的荷爾蒙影響而甦醒,開始形成循環性的月經週期。在月經的循環週期中,必須經歷月經期、濾泡期、排卵期(黃體前期)和黃體期。
每個女孩子從出生後,卵巢中就有許多尚未成熟的初級卵泡,到青春期卵泡成熟之後,平均二十八天就會排出一個成熟的卵子。成熟卵子受到腦下垂體產生的雌激素、黃體素的影響,會往輸卵管、子宮方向移動。此時子宮為了受精卵順利著床發育,殘留在卵巢中的細胞會形成黃體,並分泌黃體素,增生內膜使子宮變得柔軟。若此時未能受驚,黃體即會萎縮,加上雌激素、黃體素的分泌減少,引發子宮內膜鬆動、剝落,並與未受精的卵泡、血液、黏膜組織與其他分泌物一同從陰道排出,形成經血。